据报道,中国报刊差错已达建国后最严重阶段。据不完全统计,平均每种报纸四十六个语言逻辑错误,每版五点八个。以二00六年七月十四日出版的四份中央级报纸和二十四份省市级报纸的一至八版正文为例,共挑出逻辑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病例一千二百八十九个,平均每份报纸四十六个,每版五点八个。有一份报纸的错误竟高达一百八十四个,平均每版二十三个。
这使我感觉有必要阐述一下依赖于原文水平的译文评价问题。本文主要讨论由于原文错误导致的译文错误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译文评价是否准确的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发现有大量原文的差错率非常高,而翻译通常是依据原文进行翻译,客户在评价译文质量时却将原文的错误转嫁到翻译头上。在口译领域,也经常有演讲者跑题,听众经常误以为是翻译在胡编乱造。这些事件使得翻译人员经常苦不堪言。
翻译经常被指责翻译不准确,但是却少有人追究原文所犯下的错误。这些事件使得翻译行业的整体信誉下降,也挫伤了很多翻译人员的工作热情。翻译产业的现状是,翻译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常超出原作者许多,而发现原文问题并提出适当建议后通常未受到原作者的重视。原作者在判断译文质量问题时又经常忽略了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这样就把本不应该由翻译承担的错误也算到翻译头上,从而影响了对译文质量的真实判断。
被誉为语言文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2007年又将“众矢之的”锁定在商品上,给各种商品用字进行“体检”。该杂志近日公布: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已“体检”出800多条文字差错。
《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介绍,从已经“体检”出的情况来看,这些差错涉及商品用字的方方面面。有的厂家连自己产品的名字都写错了,比如某保健品公司竟然把产品“天山鹿茸”误写成“天上鹿葺”;“红烧竹荪鱼翅”包装袋上印的是“红烧竹笙鱼翅”等等。商品说明书也是“差错百出”,如某白酒的包装盒上印了一首酒诗,将表示酒杯意思的“玉钟”错写成“玉种”。商品广告用字更是“重灾区”,如国外品牌手机的广告中,成语“无远弗届”误成了“无远弗界”;某照相机广告把“昂首引领”错写成“昴首引领”;某楼盘在地铁车厢里做了一条广告———画面是一个小男孩坐在母亲的怀里,广告词是“坐怀不乱”,让人啼笑皆非。
据悉,《咬文嚼字》杂志今后将把每月对商品用字的“体检”报告公布在刊物上,发动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些问题,维护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
幸运的是,国家语委正在推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国家标准。在国家语委最近组织的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中,共从2000多种报刊上挑出有效病例14883份。其中100多位“挑错”有功人员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10名。
只有原作的水平提高,错误率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才能对译文的准确性提供坚实的基础,从而促进译文质量的提升。
源自:翻译新闻频道,作者:叶君信